2025-03-09 14:37:04
黄肠题凑是古代最高礼仪的墓葬制度,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肠题凑”一词★★★,最初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中★★。它通常设置在棺椁外,是木制结构★★,由黄色柏木心堆成★★,是汉代天子的专用葬制,其他诸侯或大臣若要使用★★★,需经天子同意★★。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内最珍贵的“黄肠题凑”,正是大一统背景下礼制和森严等级的具象表现。
2023年6月,王陵科技安防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统一★,加强安保巡查★★,配合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有力确保了王陵区文物安全。编制了《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文物本体及周边进行了控制性保护。
全市开展水利遗产类文物资源、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重点项目、重点红色旅游演艺项目★、民办博物馆、类博物馆梳理统计工作★★★。组织全市6家文博单位申报安徽省首批类博物馆项目,其中金安区杨公村农耕文化馆★★★、霍邱县水利农耕文化展示馆成功纳入安徽省类博物馆培育库。
据《史记》等记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置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最宠爱的次子刘庆为六安王(共王)★★,“六安★★”之名首次出现并沿用至今★★,这一名字不仅寄托了古人对和平的向往,也见证了六安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与变迁。历夷王禄★★、缪王定、顷王光、育共五代,王莽时绝。一号墓出土有“六安飤丞”的封泥和铸有“共府”铭文的铜壶★★,与六安国有关历史记载相吻合★,根据葬制和墓葬出土文物★★★,专家基本确定墓主人为第一代六安王刘庆★★★,二号墓为王后墓。以双墩为中心的古墓群大致属于西汉六安国王陵区,其他3处并列双冢墓应是六安国另外三代王的王陵★★。
推进六安经济开发区出土竹木漆器保护修复项目,完成375件/套竹木漆器转运荆州文保中心进入修复阶段;编制皖西博物馆文物保护及利用设备更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皖西博物馆馆藏珍贵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目前该项目方案已经通过省文物局批复。接收市民捐赠★★,丰富馆藏★★★。全年接受市民捐赠石碑拓片、青釉小瓷碗、绿釉陶盖罐★、书画作品、照片资料等共20件/套。及时补充馆藏文物档案500余件。初步建立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系统。★.★....★.
2024年10月6日★★★,十几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好奇心★★★,揣着对家乡历史的探究之情,走进★★★“神秘”的六安王陵★★★,一睹“黄肠题凑”和西汉诸侯王陵的真容,近距离感受古六安国的厚重历史和汉文化的巨大魅力。四年级小学生郜高感慨地说:★“我们的先民原来是这样生活的呀,我们六安国有着这样厚重的历史。接续传承文明,我们责无旁贷★★★。”这是市文保中心自2022年以来开展的★★“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研学活动★★★,越来越多的研学团队前往双墩王陵区★★★,截至目前已经举办20多次研学活动★★,受到各界好评。
为进一步保护好六安王陵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文物部门开启一系列科技保护工作。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建立墓葬结构的高精度数字档案★★★;对脆弱文物(如漆木器、纺织品残片)进行实验室清理和修复;安装实时监测设备★,追踪墓葬本体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我们是踏着青石条,一级一级地上到王陵观景台的★★★,市文保中心分管负责人说,双向并拢而上的青石板★★,有400多枚★,是从六安老城区文庙周边拆迁时收集迁移过来的。车辙深深★★★,车轮声声★★,驶过千秋,驶进王陵,可曾想到,带着文庙的文气★★,穿越整个城域,嵌入六安国王陵地★★?
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势在必行★★★,深化科技应用:引入AI病害预警系统★★、纳米材料保护技术等前沿手段★★;区域联动保护★★:与邻近的寿春城遗址(楚文化)、合肥汉代墓葬群等联合申报文化遗产线路;社区共建: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物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国际交流:通过跨国展览、学术会议推动汉代文化国际传播。
此时★★★,一只孤鸟,发出脆生生的抑扬顿挫的鸣叫声,从蓝天白云直穿心底★★,巡查员幽默地说:它在呼唤另一半,相思鸟★★★。这儿经常可见白鹭、野鸭、锦鸡、老鹰、斑鸠,猪獾、野兔、刺猬★,等等,好生热闹呢!周边村舍白墙红瓦掩映在桃林绿树里,不会有人来打扰它们。在这春天即将开始的时候,那王陵里的王和后,一并有感吧★★★?
“两千多年的谷子出土时还是黄色的★,跟新鲜的一样★;还有这些瓜子,保存很好★★★,难以想像已经被埋葬在地下这么多年了★★★。★★★”2007年1月7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启以来,现场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景辉告诉记者,汉墓发掘工作取得初步进展。他小心翼翼地把白纸包摊开捧在手心,纸包里带着泥土的几颗灰白色不起眼小颗粒★,就是从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里出土的“宝物”之一★★★。
在通往六安王陵遗址的城市主干道和所在乡村主出入口★★,竖起很醒目的引导标识牌★★★,遗址主入口★★★、核心区域及双墩汉墓广场上的导览图★★、文字简介等说明牌★★,设计统一、协调、易识、便捷,古色古香,让参观游览者一目了然。
可巧,一列货运火车隆隆驶过★,从尚未泛绿开花的桃园树稍上掠过,足足带有百节车厢,也沾点六安王的霸气,驶向春天,看见了桃花云一样璀璨.★★★....★★.
典型案例参考★★,如海昏侯墓保护模式: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通过★“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方式,成为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可为六安双墩汉墓提供借鉴★★;南越王宫博物馆: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将原址保护与城市景观结合,实现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共生。
然而★★★,由于王陵区的文物点多面广★★★,大小50座墓冢距离分散★★、位置偏僻★,单靠人力防范已经很难及时发现并有效打击这些文物犯罪★★★。
当时还没有严格的警戒区域,笔者与好奇的群众一起在发掘现场★“围观”,深深的层层递进的墓穴★★★、庞大的吊车★、木椁石棺★★★.....★★★.随着发掘进展,墓室中象征帝王身份的★“黄肠题凑”葬制的出现,在考古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因为这在安徽境内是“第一”也是迄今“唯一★★”的★,六安一夜之间火了起来。
王陵遗址展示与博物馆建设方面,原址保护展示:在墓葬核心区建立遗址保护展示馆,通过透明玻璃栈道或观景平台供游客近距离观察墓坑结构(初步设计中)★★;六安市皖西博物馆专题展:出土的玉器、青铜器、封泥等精品文物在馆内常设展览★★,辅以图文★★、模型和多媒体互动,解读墓葬历史价值(已经设置);数字化展示:利用VR/AR技术复原墓葬下葬场景、黄肠题凑结构★★,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未来设想)。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习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当代人做好文物工作引航指路。
聆听历史的回声,激发传承的自信,让六安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焕发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
这条路要走多远,如何走★?它从千古走来,走向远方未来,穿越风雨雪霜★★,穿透刀光剑影★★,是否也有这样的明媚阳光,也有这样的和谐静好★★★?
双墩一号汉墓墓室包括外藏椁、★★★“黄肠题凑”和内外棺椁。“黄肠题凑★”本体由957根枋木堆垒而成的11层木墙和3层重玄门、4层盖板★、4层底板组成★★,主墓室为双椁重棺,其中双椁为外木内石结构。玉器包括玉衣残片(可能为金缕或银缕玉衣)、玉璧、玉璜等,反映汉代玉器礼仪文化;青铜器包括礼器★★、车马器及兵器,如铜壶、铜镜★、弩机等★,工艺精湛;漆木器包括耳杯★★、盘、盒等漆器残片,纹饰精美,但因埋藏环境多腐朽;“共府”铭文★、“六安飤丞”的封泥直接指向墓主身份★★★;有大量仿生活器皿的陶制明器,如鼎、罐★、仓★★、灶等,反映汉代丧葬习俗。
墓葬周围还发现清理了3座陪葬墓、1座车马坑和2座陪葬坑。双墩一号汉墓主墓室和车马坑虽在唐代被盗,仍出土漆木器、铜器★★★、玉器、金箔★★★、银箔、兵器、车马器、封泥和植物种子、果实等随葬品500余件。经调查,在双墩汉墓周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的范围内,现存有大小墓葬40多座★,其中包括双墩在内的南北并列巨型双冢墓计有4处★★★,这些墓葬封土保存完好★★★,俗称★★“八大墩”。
“随着一号汉墓发掘工作的开展和知名度的提升,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不断试图盗掘这些地下文物★。★★★”谈起与公安干警紧密配合,斗智斗勇打击盗墓团伙的情景★★★,市文保中心副主任飞依然感到惊心动魄。文物部门加强日常巡查★★★,制定巡查计划和路线,公安部门有重点、不定期地开展值班巡查★★★,每季度开展一至两次联合巡查,定期召开形势研判会,并对巡查队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加强群众的宣传力度★★★,在辖区内重点部位建立安全警示牌、报警点增强群众防范意识并方便群众举报★。
为了防止墓坑坍塌★★,2012年双墩一号汉墓“黄肠题凑★”地下室支护项目初步开展★,在“黄肠题凑”周边埋设了三排支护桩★;2018年开始,启动墓葬防排水工程,在★★“黄肠题凑★★”底部和墓坑壁修建隔渗防潮层★★★,同时墓坑内装有自动排水系统;2020年,以墓室复原、“黄肠题凑★★★”等木质文物及石质文物修复为主的科技保护工程正式开启。
“傍着王陵,我们也受益多多★★★。就拿这路来说★★,2006年以前都为机耕路和土路★★★,一到雨雪天,泥泞打滑,后来结合★★★‘村村通’建设★★,王陵区道路状况大大改善,我们出行很是方便啦。”双墩村村民胡林正赶巧去集市买菜★★★。李所长介绍,一号墓门前道路由于经费不足及文物保护的原因一直未硬化★★★,只能不断地进行零星维护保养,但环境总体仍较差。2024年4月1日,市委书记方正到王陵调研后★,金安区三十铺镇和当地村委积极支持,在不加宽、不下挖的基础上对该道路铺设了沥青★★★。
当然★,肯定会遇到保护与利用的挑战★★★,比如技术难题:土遗址长期抗风化、漆木器脱水定型等技术仍需突破★★;资金压力巨大:保护工程和展示设施建设成本高,需多方筹措资金★★★;利用与保护的平衡:游客增多可能加剧环境负荷★★,需科学控制人流量;公众认知不足:部分民众对遗址价值缺乏了解,需加强社区参与和教育★★。
目前,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文物分别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及皖西博物馆,并对外展陈开放,供公众了解汉代文明,还有一部分收藏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用作标本研究★★。安徽省博物院还使用声光影像,全方位立体展现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墓葬核心部分“黄肠题凑”在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展现独特魅力★★。整个王陵区及其内部究竟埋藏着怎样的历史,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和研究慢慢揭晓,这足以令人期待。
教育与研究功能开发方面,首先寻求学术合作:与北京大学★★、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开展汉代葬制、六安国历史等课题研究;公众考古活动★★:组织学生★★、市民参与考古工地开放日★★、文物修复体验等活动;出版与宣传:发布考古报告《六安双墩汉墓》,制作纪录片《探秘六安王陵》,运用多媒体全媒体创新形式普及文博知识,更具亲和力地走进大众★。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我市成立市、县“四普★★★”工作协调小组,制定印发工作方案和宣传方案,落实文物普查经费140余万元,积极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8支69人普查队伍经过宣传动员、培训等★★,5月底开始实地调查工作,发扬文博人不怕苦、不怕累、冲锋在前的优良品质,战酷暑★,斗严寒,深入密林深山,纵横河流险滩,步量广袤平原★★,抢抓一切有利条件开展外业调查和内业资料整理★★★,市普查办把控总体进度和质量★,加强调度,分类指导。大家共同努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普查工作答卷★★。截至2024年底★★,六安市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数量1284处,其中复查三普文物数量1008处,复查完成率95%(全省三普复查完成率90.3%),超全省平均水平;调查新发现文物数量276处★,数量最多,居全省第1。有两个县区复查完成率达100%★★★。在2024年12月3日全省普查工作调度会上,我市作经验介绍。
站在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的新起点,在六安这片沃土上,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有诸多课题值得探讨★★★、研究和深思、实施。
早春二月,原野之上,黄黄的枯草下,轻轻掀开,微微露出嫩绿的草芽,即将为春天放声歌唱★★;站在六安国王陵双墩之顶,但见不远处几方池塘,冬天的芦苇尚且残留着芦花,孤傲的头颅在早春微微寒意的风里颔首俯仰;时不时有几只野鸭悠然浮滑而过,激起阵阵涟漪★,好似池水睁开眯眯眼,不再冰封孤寂的灵魂。
2013年10月,一个来自内蒙古、江西组成的十多人盗墓团伙,伪装、踩点,携带爆破装置、水泵、电锯★★★、金属探测仪等犯罪工具盗掘。2014★★、2016★★、2019年不断有盗墓团伙在王陵区作案,还呈现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高科技的倾向。市文物与公安部门通过加大科技安防建设,与人防★★、物防相结合开展防范和打击盗墓犯罪分子★★。犯罪分子在作案未遂的情况下被抓获并绳之以法。
科技引领,科技赋能★。刚刚进入王陵区,监控点自动开启★★,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亮起了★“智慧眼”★★。据李斌所长介绍★★,2022年8月开始实施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环境整治项目★,对★★★“四对八大墩”本体及周边区域进行砍除杂树杂草、铺设草皮,修砌巡防路基★★、围沟★★★、方塘等综合整治★★,对部分地下遗迹实施模拟展示。
你能想象公元前121年西汉社会是什么样?王室诸侯又是什么样的生活?2006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杨立新所长带队进驻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行政村长岗自然村境内南北并列双冢墓陵区开展抢救性发掘的时候★,他心里也充满期待。
六安双墩汉墓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兼顾学术研究★★★、公众教育和经济效益。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手段★★,这一珍贵遗产有望成为江淮地区汉文化研究的高地和文旅融合的亮点★。
双墩一号汉墓和六安国王陵区的发现,揭开了西汉六安国的神秘面纱,对研究六安国历史、汉代诸侯王陵制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项目也因此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六安汉代王陵墓地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以其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而著称,更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熠熠生辉★。2024年,市文物保护中心(皖西博物馆)摸清“家底”,梳理“源头”★★,为建设文化强市、全域旅游打好坚实根基★★。
文旅融合开发方面,建设主题文化公园:以双墩汉墓为核心,整合周边汉代墓葬群★★,打造“六安汉代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形成研学旅游路线★;文创产品开发★:以出土文物纹饰如玉璧、漆器图案为灵感,设计文具★★、服饰等文创商品,增强文化传播力;节庆活动:结合汉代礼仪★★、服饰等元素举办文化节★,吸引游客参与。
2010年左右★★,开始建立一支10人的王陵区业余巡查队伍★,队员由当地村书记任队长,部分党员干部和有责任心的群众组成。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巡查责任区★★★,他们每天对责任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置★。这在2013年10月的案件中就体现出作用,举报人就住在高大墩附近★,对行迹可疑人员及时向文物部门举报。